增城如今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收,祠堂面临被拆迁的局面。有人欢喜有人愁,这种维系宗族的传统会逐渐消逝吗?走在广州市ManBetXManbetX.com南安村里,处处可见到岁月的痕迹。已变得有点荒芜的新塘公社南安会场,与硕果累累的石榴树形成强烈的反差。在村子深处祠堂群林立,其中“陈氏大宗祠”是沙村最大的祠堂,是纪念沙村陈姓始祖陈铎的祠堂。

陈铎,字客施,为河南汴州(今开封)人。南宋时履职朝廷承事郎,靖康之难后随从宋室来到杭州,之后又来到广州居住。先是隐居在ManBetXManbetX.com陈家林,后来,东江口的泥沙越积越多,形成的平地利于垦耕,加上河运交通方便,陈氏人便迁居于此,就形成如今的沙村。祠堂内部偌大宽敞,仍保存朴实之风。与别的祠堂不同的是,这还是南安村老人活动中心及南安村曲艺社。
各式锦旗挂满墙壁,还有演出安排公示。祠堂已经成为村民平时娱乐、聚会、文化交流的场所。祠堂群外围墙由耗壳堆砌而成,时隔500多年,经过多年来的风水雨打,部分墙面已经脱落。据说,用这种材料构建的屋子,冬暖夏凉,而且不积雨水,不怕虫蛀,很适合岭南的气候。在陈氏宗祠隔壁的是”蘧觉陈公祠”,是用来纪念南宋名臣陈大震的祠堂。
陈大震,字希声,号蘧觉。理宗宝?元年丑科进士,历任博罗主簿、循州长乐令,蕲州令,代理雷州知州、朝奉大夫知全州等职。为官公正,判案严明,百姓视其为评冤英明的神判,并将其判语汇编成集,名为《蘧翁山判》。宋末请辞回沙村,拒任宋端宗召为尚书吏部侍郎。元初借病拒任元世祖授司农卿、广东儒学提举。咸淳七年在雷州创立莱泉书院。著有《蘧觉集》,晚年与吕桂孙篡编《大德南海志》,开创了岭南地方志书先河。
同宗族的名人还有明代名臣陈政,是陈大震五世孙,也是明代广东五大才子之一。明正统六年广东乡试解元,景泰五年进士,选翰林院庶吉士,参与修撰《寰宇通志》。任湖广道监察御史时向皇帝上《敬天勤民十事》,大胆谴责不正之风;提督北直隶学校时因材施教,培育出众多社会良贤;任山东按察副使时不受利诱,拒升太常卿一职而得罪权贵,被调往边远的云南续任按察副使。但在任期间,依旧果断处置不法武弁,深受百姓爱戴。著有《东井集》,《广东通志》传。
我们穿过老民居,走在石街巷上,用手尖触摸蚝壳墙,看着那些残砖碎瓦。这些宋、元、明、清不同时代的建筑,让我们仿如走进时空的长廊;而祠堂则像这个村落的守护星一般,不论岁月蹉跎,一如既往地维持着离乡游子与本土血缘的关系;祠堂深刻展现着世代家族变迁,每位子孙从中探视祠堂文化、了解当地传统民俗,让这种一脉相承的根系文化继续沿袭。